碳酸锂价格开始大涨。
7月23日,电池级碳酸锂单日上涨1100元/吨,均价6.91万元/吨,最高价冲破7万元/吨。以高成本锂供给成本线6.5万元作为参照,电池级碳酸锂现货自五一节开始,经历了两个月的磨底之后正式表现出“V型”反转的苗头,
碳酸锂期货方面,7月17日起主力合约接连大涨,17日收涨2.47%至67960元/吨,7月22日主力合约报收7.3万元/吨,期间最高涨至7.4万元。
7月内,多家锂盐上市公司相继发布业绩预告,整体情况对比2024年的“巨亏”已经出现明显好转,情况好的企业已经开始扭亏为盈。
叠加供给侧锂盐厂停产、检修消息扰动,碳酸锂供给收紧,市场开始对锂价反转出现更强的预期。在二级市场中表现明显,能源金属板块尤其是锂关联上市公司接连多个交易日飘红。
从价格、企业业绩以及市场预期层面,碳酸锂出现明显的好转。而深究锂真实的供需格局,尽管锂的供需上供过于求的局面尚未扭转,但碳酸锂的出清价格正在被逐渐推高。
这背后是低成本锂盐资源到顶,高成本锂矿参与供给的权重逐渐回升,主导边际成本,推高锂价脱离6.5万元的“亏现金”区间,寻找新的价格平衡点。
这一情况与此前高工产研(GGII)在近期会议中公开的观点相符。
GGII指出,锂盐的价格及加工费已经在2025年中到达低谷,碳酸锂的成本中枢正在上升,预计2026年将再度迎来涨价周期。与此同时,今年之内,锂电材料将走出价格低谷。2029年之前,所有锂电材料均会起动新一轮扩产。锂矿、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锂电池率先扩产。
供给侧收缩
锂出清持续、价格回升
诚然,锂供大于需的格局让碳酸锂价格一路下跌,但到2025年锂价明确的底部周期,关注供大于需的基本格局之外,出清的节奏与阶段性的成本博弈更是影响锂后市走向的重要指标。
此前2024的分析指出,全球成本高于6.5万元/吨产能在亏现金、面临减/停产(主要为澳矿、云母矿、非矿项目,全球产能的30%~40%)。那么以6.5万元高成本锂供给成本线为观测指标,电池级碳酸锂现货价格在经历5-6月的底部后,现在来到6.5万元/吨以上的新成本区间。
5-6月的底部出清成效显著,对应锂盐厂具体的生产,6.5万元/吨以下的碳酸锂已经开始供不应求。综合多方调研,二季度锂盐厂排产稳定,但头部锂盐厂交付趋紧。有市场消息指出,四川头部锂盐厂因交付压力,寻找碳酸锂采购补充缺口。
低价碳酸锂持续的满产满销势必造成现阶段低成本锂资源供给见顶,在此态势下,高成本锂矿将逐渐填补锂供应,开始主导碳酸锂边际成本。
首先,消息面上锂盐厂夏季检修消息为推高锂价“添了把火”,形成了碳酸锂供给收缩的明确信号。
江特电机全资子公司宜春银锂披露从7月25日开始检修,预计检修26天;6月末中矿资源宣布对其江西2.5万吨/年锂盐生产线进行技改升级,停产检修及技改时间约为6个月。
再从国内锂资源的需求本身来看,即便是在锂价的底部区间,锂资源与消费的错配,决定了中国作为最大的锂消费国短期内难以摆脱进口锂矿的局面。
海关数据显示,5月、6月中国的锂矿进口依旧是同比增长的。即便6月锂矿进口量来到低点,但进口价格却有回升。
同时,国内锂矿自给率未达预期。2025年以来,多个国内锂矿勘探成果出现,让中国锂资源储量占全球的比重从6%跃升至16.5%,排名升至世界第二。(详情查看:H1探获超3000万吨锂矿,中国“锂焦虑”迎战略破局)
但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锂资源距离形成可向市场供应的具体产量还有一定的周期。例如在开采方面,四川锂矿因开采条件差(矿点位于难以到达的区域),实际开采情况未达预期。
叠加项目产能爬坡周期以及整体锂资源逐步开采的节奏,预计形成稳定的规模产能尚且等到2027年后半,侧面影响高成本锂矿的出清节奏。
另一方面,海外的锂矿减产、降价但持续在出货,并且出货同比提升。
例如核心的锂矿供给澳洲Greenbushes与非洲津巴布韦。
澳洲Greenbushes是澳矿中成本更具优势的产能。2025年一季度,Greenbushes锂精矿产量34.1万吨,环比减少13%,同比增长22%。销量36.6万吨,环比增长17%,同比更是现实翻倍。整体看来产量出清,但出货同环比俱增。
据近期外媒数据,非洲津巴布韦2025年上半年锂辉石精矿出口为58.6万吨,同比增长30%。
可以说,锂矿高速出清的阶段已经过去,需求逐渐恢复。
整体看来,目前碳酸锂供大于需的基本格局并未扭转,但碳酸锂价格的成本中枢逐渐上行。锂价正走在良性回调的节奏中。
而未来碳酸锂价格行至何处,此前高工锂电董事长张小飞博士、天赐材料徐金富都指出,碳酸锂价格回到最终回到10万元/吨,是对产业链各环节都相对健康的价格区间。
出清进入尾声
产业链格局已重塑
从7月的碳酸锂现货市场交易情况看,即便下游材料厂暂未明确备库计划。但部分刚性采购需求仍对市场价格形成支撑,推动成交价格重心持续上移。
刚性需求企稳为供给收缩下的价格反弹提供基础,更为关键的是,到2025年中,锂电全产业链出清接近尾声。
GGII表示,2025H1锂电池产业链整体同比增速超过40%。
电池环节,2025H1出货776GWh,同比增长68%。其中储能锂电池受“抢出口”效应拉升需求,出货265GWh,同比大增128%。而抛开储能的强劲增速,动力电池的增速同样可观,H1出货477GWh,占总出货的61.4%,同比增长49%。
材料环节,2025H1正极材料出货量210万吨,同比增长53%。其中磷酸铁锂材料出货161万吨,同比增长68%,占比正极材料总出货量77%;负极材料出货量129万吨,同比增长37%;电解液出货87万吨,同比增长45%;隔膜材料出货量136亿平,同比增长49%。
同时,各环节产能利用率已经回到了较健康的水平,锂电池、磷酸铁锂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环节现阶段TOP10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5%、80%、72%、65%、63%。
结合最新产业链近期动态看,整体需求增长的确定性增强。
7月锂电排产同环比俱增,国内电池排产超130GWh,同比增长近四成;材料环节负极、隔膜、电解液均实现环比提升,增幅2%左右,正极材料环比下滑。
同时电池、材料环节大单涌现,且市场持续向全球辐射。
如电池环节,中创新航、亿纬锂能、正力新能、蜂巢能源分别拿下现代与大众、宝马、大众、Stellantis与奔驰这些全球知名车企订单,并且订单规模有高达10GWh级别。
材料环节,以需求最为旺盛的铁锂为代表,头部电池企业带头下单。
宁德时代上半年陆续向江西升华、万润新能、龙蟠科技锁定2025年订单,未来五年已披露的合同金额超475亿元(其中5亿元仅为预付款)。
此外,龙蟠科技还拿下亿纬锂能马来西亚子公司EveEnergy、福特汽车电池合资公司BlueOval未来5年超20万吨全球订单。
需要注意的是行业“二八效应”仍旧明显,各环节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更接近满产满销的水平,开始重启扩产,尤其是在电池、磷酸铁锂材料以及负极材料环节。7月22日消息,宁德时代合资项目时代一汽福建宁德霞浦基地技改,预计到2026年新增10GWh产能。
特别的是,在宁德时代、中创新航2025年的扩产项目中,与零碳的联系愈发紧密。例如在中创新航与邯郸的合作,宁德时代时代与东营的合作,都与地方政府携手,以锂电池助力高能耗产业绿色转型。
而头部企业的高产能利用率叠加扩产,规模效应的进一步显现,将在产业链出清末期加速对尾部企业的淘汰。
另外,固态电池正在释放产业化信号,2025年迎来第一轮产能集中投放,2025~2026年将是固态电池产能建设的密集释放窗口;虽然有效产能仍有限,但已有多家企业建成超GWh级产线。
7月22日消息,蜂巢能源披露2025年四季度将在量产线试生产半固态电池,第一代产品设定的产能规划为2.3GWh。蜂巢能源已成功锁定一家国际车企及一家央企eVTOL的定点项目。
来源:高工锂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