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由铁五院勘察设计的温岭华盛路北延项目重点控制工程——楼旗尖隧道左右线全部顺利贯通,标志着该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温岭市“两城两湖”宏伟蓝图走向现实、构建全域一体化交通格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现场(城轨院提供)
缘起——填补路网真空
温岭,地处浙江东南沿海、长三角的南翼,是一座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的滨海城市。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更需配备高效的内联交通网络,才能转化为驱动发展的强大动能。
2022年8月温岭市作出构建“两城两湖”新格局,打造“两个先行”双引擎的战略决定,一体建设“品质新城”“滨海新城”,最终在全市形成“东西并进、陆海联动、双核引擎”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在这一重大命题下,温岭市聚焦“两城畅联、交通提速、路轨协同”,大力实施道路快速化、高架化、轨道化改造,谋划了“五纵五横三环”的快速路网体系,倾力打造“全域十五分钟”交通圈,为“两城两湖”战略提供最坚实支撑。
然而,在温岭市大溪镇与温峤镇之间,南北联系的通道长期以来仅有城西大道。在其与拟建的204省道之间,约5公里的广阔范围内,高耸的楼旗尖山体如同一道天然屏障,造成了区域路网的“真空地带”。这不仅使城区之间沟通不便,更严重制约了区域的协同发展,成为“两城”融合道路上必须铲除的“拦路虎”。
为此,华盛路北延工程的建设构想应运而生。项目北起大石线与五兴路交叉口,向南下穿现甬温铁路后,以一条长长的隧道——楼旗尖隧道——穿越楼旗尖山体,中途与在建的温玉铁路楼旗隧道交叉,最终在上墩村出洞,上跨疏港公路(旗峰大道),落地接入现华盛路。路线全长约4.4公里,采用城市主干路标准,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60公里。
这条道路的成功建设,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破除当前的路网真空,强化中心城区与大溪镇的道路连接,优化整体布局、提升通勤效率。
在此背景下,铁五院积极响应,为温岭市完成“五纵五横三环”快速路网布局、形成“外畅内序”立体交通格局谋划了关键一子。
破局——优化选线方案
项目伊始,铁五院项目组成员展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第一时间深入现场开展定测工作。然而摆在他们面前的,却是一道选线难题。
华盛路北延工程接线两端被楼旗尖山阻隔,山峰高大,需设置楼旗尖隧道穿越楼旗尖山。而这样一条隧道,将与同样穿越楼旗尖山的温玉铁路楼旗隧道形成竖向交叉。那么,如何才能在兼顾生态环保与保证工期的前提下,设计一个最优线路方案,最大程度减少对温玉铁路的影响呢?
设计团队首先根据两端接线道路位置,结合沿线高压走廊、拆迁点等控制因素,选择华盛路与温玉铁路交于DK5+800附近,角度约71度,尽可能减少与高铁隧道的平面交叉范围。然后充分考虑“隧道洞口前后标高控制固化,导致其采用最大坡度爬坡也无法上跨穿越温玉铁路”的条件限制,确定了在温玉铁路纵坡变坡点下穿温玉铁路的设计方案,同时对华盛路楼旗尖隧道内采用最小的千分之三纵坡,最大程度加大两个隧道之间的竖向净距。
就这样,经过多方案比选、全方位论证,五院设计团队终于为两条隧道在立体空间中的“擦肩而过”争取到了最宽裕的“安全距离”,为楼旗尖隧道的顺利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踏勘结束后,项目组又马不停蹄地投入设计工作,完成初步设计并顺利通过路局相关评审,紧接着又完成了施工图送审稿,为项目顺利实施抢出了至关重要的时间差。
匠心——责任与技术交融
此次贯通的楼旗尖隧道右线全长2586.4米,左线全长2593.2米,最大埋深约280米,是全线的“咽喉”工程,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隧道施工环境复杂,进出洞地段地势高陡,危岩、落石发育,隧道岩层多段落存在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以及岩性分界线;隧道洞身段下穿在建温玉铁路楼旗隧道,两隧道间结构最小净距仅约7.7米;由于铁路施组安排铁路隧道先行,铁路建设单位要求在温玉铁路铺设无砟轨道道床前先完成楼旗尖隧道交叉影响段施工。综合来看,隧道工程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项目工期紧。
为确保公铁交叉段上下两隧道的安全,项目组制定了一套“组合拳”式的综合解决方案:
在交叉影响段,采用“洞身管棚+超前注浆+环形导坑留核心土+短台阶+机械开挖+加强衬砌”的综合工法,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在下穿段应用“荷载调节控制技术”,有效控制既有隧道的沉降变形量;除对自身以及铁路隧道进行拱顶下沉、周边收敛、隧底基础沉降等常规位移监测内容外,还根据铁路部门相关要求对距离楼旗尖隧道爆破实施1000米范围内的铁路隧道及桥梁进行爆破振速监测。
通过严格执行设计与施工措施,楼旗尖隧道工程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了贯通任务。各项监测数据均稳定在规范许可范围内,保证了双重工程的结构安全。
楼旗尖隧道的全线贯通,是华盛路北延项目的阶段性胜利,凝聚着五院设计团队的精心策划与坚守担当。接下来,这支秉持匠心的队伍将再接再厉,高质量完成后续收尾工作,确保这条希望之路、发展之路早日全线通车,为温岭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五院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