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新闻 » 工采网 » 政策法规 » 正文

湖南:到2027年力争建设10个左右省级零碳园区 争创国家级零碳园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11-06
核心提示:日前,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向社会公开征求《湖南省零碳园区建设方案(暂行)》(征求意见稿)意见,提到主要目标,到2027年力争

日前,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向社会公开征求《湖南省零碳园区建设方案(暂行)》(征求意见稿)意见,提到主要目标,到2027年力争建设10个左右省级零碳园区,争创国家级零碳园区。相关技术路径基本清晰,新型商业模式初步显现,关键政策取得突破,形成零碳园区建设典型案例。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30%,园区企业产出产品单位能耗达到行业标杆水平的比例约5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有序开展改造提升,行业节能降碳效果显著,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大幅提高。

到2030年,建成验收一批省级零碳园区,力争建成国家级零碳园区。典型案例建设经验推广见效,培育一批市场化建设主体,政策和服务配套体系更加完善。零碳园区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为碳排放达峰后实施碳中和的探索发挥关键作用。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50%,园区企业产出产品单位能耗达到行业标杆水平的比例约8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全部退出,优势产业绿色竞争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到2035年,零碳园区建设全面加速,典型案例建设经验全面推广,市场化建设主体更加成熟。园区碳排放进入下降平台期,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80%,园区企业产出产品单位能耗全部达到行业标杆水平,优势产业绿色竞争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建设路径包括七个方面,具体如下:

(一)培育低碳产业发展动能。围绕构建“4×4”现代化产业体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延伸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低碳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支持产业基础好、集聚特征显著的园区,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培育打造绿色低碳鲜明特质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鼓励园区高耗能企业提高低碳原(燃)料的替代使用比例,推广应用低碳零碳工艺流程和生产方式,提高企业绿色低碳竞争力。鼓励园区持续提升绿色工厂、零碳工厂产值(营业收入)占比。

(二)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强化园区与周边绿色发电资源匹配对接,探索“绿电直供”模式,完善园区配电网建设,提升承载力和灵活性。积极有序推进园区内部光伏、风电、地热、生物质能等绿色能源应用,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构建园区智慧微电网,提升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纳水平。推进虚拟电厂建设,完善需求响应机制,提升园区电网调节能力。科学配置新型储能系统,因地制宜推进锂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氢能、飞轮等先进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开展园区供热供冷集中化改造,推广热电冷联产等集中供能方式。

(三)推动用能设施降碳改造。推动传统高载能产业节能低碳转型,开展极致能效提升。降低数据中心、移动基站等新兴产业能耗。全面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照明、空调、电梯等公共用能设施,推进园区路灯、排污等市政工程节能降碳提质改造,提高园区能源利用效率。组织企业持续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实施重大节能降碳技术标杆工程,推进绿色低碳关键技术产业化应用,全过程挖掘工业园区节能降碳潜力。

(四)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打造园区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链条,建立线上线下融合回收网络,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加强资源耦合和循环利用,建设“无废园区”。推进中水回用和废水资源化利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推进工业余热余压余冷、废气废液废渣资源化利用,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推动产业废弃物回收,建设绿色分拣中心,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五)推动基础设施低碳改造。推进园区既有建筑重点优化外墙保温、隔热材料等围护结构,配置屋顶光伏、太阳能热水系统,实施建筑节能改造。推动园区内新建建筑按照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标准设计建造。完善园区绿色交通体系,优化交通设施网络布局,重点推进园区充电桩、换电站、加氢(醇)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大宗货物运输结构,大力推广电动、氢能重卡等物流车辆应用,发展封闭式皮带廊道等新型集疏运系统,因地制宜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加强热力、燃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强化管网互联互通。

(六)提升工业园区碳汇能力。加强园区道路绿化建设管理,强化绿道规划,加强绿化带的维护管理,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结合本地实际,优先选用本土高固碳树种,并利用建筑屋顶、立面实施立体绿化,增加植被覆盖率。因地制宜建设具有生态保护和碳汇功能的绿化景观区域,提升园区生态碳汇能力。推动园区内企业开展二氧化碳的高效捕集、封存与资源化利用(CCUS)。鼓励园区内企业购买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中国绿色电力证书(绿证),抵消碳排放。

(七)构建智慧零碳支撑体系。建立完善园区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制度,提升能耗和碳排放监测管理水平。通过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智能传感等数智技术,搭建覆盖能耗和碳排放数据采集、监测、核算、分析、预测、预警、决策支持等功能在内的一体化能碳管理平台。鼓励园区企业开展低碳技术研发,支持在可再生能源、新型储能、燃料电池、虚拟电厂、微电网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强化低碳科技支撑保障。

此外,征求意见稿还提到,对纳入零碳园区建设名单的园区内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地方专项债支持。优先支持零碳园区内符合支持方向的项目争取中央预算、超长期国债、省预算内资金。对认定为零碳园区的,在年度“五好”园区综合评价中给予加分,并给予一定财政资金奖补。鼓励地方政府、园区企业、发电企业、电网企业、能源综合服务商、低碳技术供应商等各类主体参与零碳园区建设。引导金融机构搭建零碳园区建设投融资平台,扩大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推广力度,切实满足零碳园区建设的融资需求。加强服务保障。支持建立政府引导,绿色低碳技术供应商、咨询服务机构、专家参与的绿色低碳技术服务平台,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来源: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 首页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首页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