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我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围绕“十大工程”和“九大产业”,推动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挺起了城市发展的“硬脊梁”。
“四梁八柱”立起来
“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省市重点项目1490个,总投资额突破万亿元;争列省级重点项目396个。一批“百亿级”项目拔地而起,构筑起邯郸现代产业的“四梁八柱”。
总投资288.2亿元的冀南钢铁二期、227.6亿元的河钢邯钢老区退城整合、142.8亿元的太行钢铁重组搬迁一期、134亿元的冀南钢铁重组搬迁改造……一场关乎产业未来的绿色革命在钢铁重镇轰轰烈烈上演,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百年水利,福泽后代。正在建设的总投资107.3亿元的娄里水库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水利枢纽,将为区域水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新兴引擎,澎湃动能。总投资100亿元的中创新航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项目、总投资130亿元的中普电磁材料新能源用电工钢项目、装机容量超450万千瓦的风电光伏项目等相继破土动工,为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底座。
此外,中船(邯郸)派瑞系列高纯电子气体项目、河北龙凤山铸业有限公司铁基新材料品质提升项目、邯郸制药现代医药基地项目、立讯精密新能源汽车电子配件项目、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津东热媒苯酐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邯郸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项目、河北清峰绿能固废处置制备项目、鑫泰物流专用铁路工程、中船派瑞氢能装备项目、恒工精密装备流体科技核心部件制造项目、邯郸科创产业园等一批支柱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金大智能机器人项目、邯郸精律量子测量激光器项目、河北航海航天科学技术实验基地项目、德信翼低空无人机智造项目等一批未来产业项目布局萌芽,与百亿项目共同形成了梯次接续、协同并进的“项目军团”,为我市未来发展储备了磅礴力量。
创新动能壮起来
细数“十四五”成绩单,项目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亮眼的笔触。
73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如同生机勃勃的“新树”,在邯郸这片热土上破土而出、开枝散叶,它们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327个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项目通过减量置换、技术革新,推动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脱胎换骨,筑牢邯郸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深根”。
这幅动能转换的壮丽图景,离不开“阳光雨露”的精准滋养与“肥沃土壤”的悉心呵护。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从市级层面组织召开的全市重点项目银企对接会,到各县(市、区)组织的银企对接会,再到各相关部门搭建的银企对接平台,促成了资本与产业深度融合,为项目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土地“指标”,优先保障。项目扎根的空间来自土地要素的精准保障。我市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将宝贵的用地指标向优质项目倾斜。“十四五”期间,共列入国家重大项目22个,列入省重大项目51个,有力保障了重大项目用地需求,破解了项目落地“卡脖子”难题。
服务“品牌”,深入人心。项目成长的环境来自一流营商环境的打造。“邯郸办事不用跑”改革品牌越唱越响;对重点建设项目实行“台账式管理、清单式推进”,紧盯项目“四率”进展;认真落实关心关爱企业家八条措施……全市上下“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以最好营商环境点燃企业家干事创业激情,共同催生了邯郸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冲刺未来”跑起来
“十四五”收官之年,我市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
2025年,全市实施重点建设项目420个,1—9月完成投资341亿元,占年度预计投资的90.2%,提前实现“过七五”目标,跑出了项目建设的“加速度”。
令人欣喜的是,在这些项目中,产业类项目占比高达91.4%,其中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九大产业项目占比达到70.1%,这充分彰显了邯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坚定决心和显著成效。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紧紧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和产业发展趋势,运用市场逻辑、资本手段,强化吸引民间投资,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无缝对接,持续谋划新项目、大项目、好项目,不断“活存量、重流量、优增量”,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制高点,全面提升项目质效,为奋力开创邯郸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崭新局面注入不竭动力。
记者手记
梳理这份“十四五”项目建设“成绩单”时,一组组数据、一个个场景,令人振奋。这是我市在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培育壮大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优异答卷。
项目,从来不只是简单的投资和报表。它是一个个就业的岗位,是源源不断的税收,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更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未来美好生活的坚实底座。
从千方百计保障土地、资金要素,到唱响“邯郸办事不用跑”品牌,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城市为发展扫清障碍、厚植沃土的决心与行动。我们期待,更多规划图变实景图,让发展的“硬脊梁”撑起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近日。
来源:邯郸新闻网

